1 《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技术 课程类别:职业技术课 总 学 时:6 0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4 0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2 0 适用对象:种子专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 0 %) 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各论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水稻等作物为代表,讲授其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技术,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课堂采用启发式,主要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作物栽培技术是种子专业专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教学目的:通过对作物栽培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单元一 作物栽培简介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作物及作物栽培的概念,了解我国及世界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我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状况。理解作物布局及立体种植的基本原理。掌握作物的主要种植方式及立体种植技术。 (二)教学内容 1. 作物及作物栽培的概念与特点 2 . 作物生产现状与展望 3 . 我国栽培作物的分类与分布 4 . 种植制度 4 .1 作物布局 4 .2 作物的种植方式 2 5 . 立体种植技术 (三)实践环节 实验一 观察识别常见农作物,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为理论课,采用板书教学。本次课在整门课程学习中占据引导学生入门和兴趣培养作用,提请学生给予充分的重视。 单元二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谷类、豆类、薯类、油料及其他特种作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了解主要作物生育期、生育时期、作物的生育过程。理解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的概念。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主要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 (二)教学内容 1. 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