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数学 教学内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基础知识精讲】 1.对充要条件的理解 对于命题“若p 则 q”,即p 是条件,q 为结论. (1)如果已知p q,我们就说p 是 q 的充分条件,q 是 p 的必要条件. 例如,“若x=y,x2=y2”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 x=y x2=y2 “ x=y”是“x2=y2”的充分条件, “ x2=y2”是“x=y”的必要条件. (2)如果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 p q. 这时,p 既是q 的充分条件,又是q 的必要条件,我们就说p 是 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例如,命题p: x+2 是无理数, 命题q: x 是无理数. 由于“x+2 是无理数” “ x 是无理数”,所以p 是 q 的充要条件. 2.从逻辑推理关系上看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是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p 和结论 q 之间的下列关系: ①若p q,但qp,则p 是 q 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②若q p,但pq,则p 是 q 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③若p q,且q p,则p 是 q 的充要条件; ④若p q,且┒p ┒ q,则p 是 q 的充要条件; ⑤若pp,且qp,则p 既不是q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 的必要条件. 3.从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上看 若条件p 以集合A 的形式出现,结论q 以集合B 的形式出现,则 ①若A B,则p 是 q 的充分条件; ②若A B,则p 是 q 的必要条件; ③若A= B,则p 是 q 的充要条件; ④若A B,且AB,则p 既不是q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 的必要条件. 从集合的观点来判断充要条件的思考方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充要条件的理解. 4.应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时须注意的问题. (1)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反映了条件p 和结论q 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判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确定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尝试从条件推结论,结论推条件; ③确立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④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主要的,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 (2)对于充要条件,要熟悉它的同义词语. 在解题时常常遇到与充要条件同义的词语,如“当且仅当”“必须且只需”“等价于”“„„反过来也成立”.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对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重点难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