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词解释 2. 光谱缓冲剂:为了减少试样成分对弧焰温度的影响使弧的温度稳定,在试样中加入一种或几种辅助物质,用来抵偿试样变化的影响,这些物质称为~ 3. 重原子效应:主要指一些卤原子取代,芳烃取代后荧光强度随卤素原子量增大而减小,磷光强度则相应增加的现象。 4. 化学改进剂:试样中加入一种物质能与试样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提高机体挥发性或改变待测元素挥发性。 5. 闪耀光栅:是一种多狭缝部件,又多狭缝干涉和单狭缝衍射联合作用,具有闪耀特性的光栅(当入射角,衍射角和刻线平面与光栅平面夹角相等时对应的极大波长处讲集中75%~80%的入射光强度的光栅) 6. 荧光猝灭:当荧光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使荧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7. Zeeman 效应:在磁场作用下,简并曲线发生分裂的现象。 8. 自蚀:当自蚀现象严重时,谱线中心的辐射强度完全被吸收的现象。 9. 磷光: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电子,有可能经系间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振动弛豫跃迁至最低能级,然后激发到基态辐射出磷光。 10. 动力学光谱分析:根据反应时间与吸光度关系建立起来的光谱分析法。 11. 弛豫:在同一能级中高能态的电子跃迁到低能态的过程,并以无辐射跃迁放出能量。 12. 化学发光效率:指发光分子数与参加反应的分子数的比值。 13. 联用技术: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技术的联合使用。 14. 光学分析法: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化学。 15. 比浊法:测定光线通过溶液混悬颗粒后的光吸收或光散射程度的定量方法。 16.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于被测元素基态原子蒸汽状态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进行元素分析的方法。 17. 光谱法: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18. 非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测定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偏振等基本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 19. 荧光: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物质分子吸收辐射而成为激发态分子,然后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荧光。 20. 光的散射:当光通过均匀媒质悬浮的颗粒或分子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到各个不同方向去。 21. 瑞利散射:入射光在线度小于光的波长的颗粒上散射的现象。 22. 拉曼散射:如果散射是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能量交换引起的,即不仅光子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能量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