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收支两条线”可行否 当前我国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淡化是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其财务管理体制、财政补偿机制不健全则是公益性淡化经济上的重要根源。针对由于公立医院趋利而导致的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当前社会有一种强烈的呼声,即公立医院应当实行“收支两条线”,甚至进入财政“统收统支”,断绝其逐利动机,以此来推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转变,促使其回归公益性。 在不久前发布的《2007年卫生工作纪要》和《2007年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要点》中,卫生部再次强调要在本年度继续推行“收支两条线”。部分试点地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收支两条线是否真的适用于所有地区、或是医治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的灵丹妙药? “收支两条线”的历史变迁 早在 2000年,为了控制药费的不合理增长,促进医院合理用药,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县及县以上公立非营利性医院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并于当年 7月 1日起执行《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医院药品收入扣除购进成本后的结余全部上交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后,统筹安排,合理返还。返还的资金主要用于医院的医疗成本和发展建设。只是这次并不包括农村卫生院、民办非营利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而且返还的金额是与医院的收入和业务量挂钩的。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暂行办法》并未在公立医院中得以实际推行,一些大中型公立医疗机构依然执行着过去的管理模式,收支两条线似乎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2005年,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纷纷尝试收支两条线管理。在进行充分论证后,2005年底,卫生主管部门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扩大试点,最先将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武汉、长春 6大城市纳入其中。2006年 7月,在由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联合发文的《关于城市社区卫生补助政策的意见》中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得的各项收入全部上交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支出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按规定核定安排。”这也是主管部门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在社区大力推广收支两条线试点。在 2007年初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更是强调要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试点。 与以前实行的“收支两条线”不同的是:政府不再按医院收入来返还医院,而是变为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