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60.70.80.90年代至今人们饮食变化的报告 12级农学一班 赵晗舒 从建国以来,中国便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大到政治性变革小到百姓吃穿,可以说中国穿上新装来向世界展示自己。那么就百姓饮食问题,都发生了什么的变化呢? 时代特征:6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流行语句:“吃了吗?” 六十年代初,全国上下都在大炼钢铁,把家里的铁——当然包括锅,都给收走了全国既闹饥荒,又没了锅,吃就成了问题。 那时候,地里只要是绿色的东西都塞到嘴巴里吃了,诸如树叶、野草之类的也难逃被吃的命运——这是一个吃不饱饭的时期。 所以,从那时起,人们见面互相打招呼就有了这样一句话:“吃了吗?” 主 食一般 就是玉 米 、高 粱 米 、红 薯 等 杂 粮 ,做 成玉 米 贴 饼 、窝窝 头 等 。聪 明 的巧 妇 会 根 据 季 节 的不同 ,天 才 般 的做 成什么槐 树花 贴苞 米 饼 子 、榆 树前贴 饼 子 、榆 树面拎 煎 饼 等 “美 食”调 剂 一下饮食结构 。至于大米 、白 面等 ,只能 在年节 的时候打打牙 祭 ! 零 食,几 乎 是零 ——没有! 代表 菜 食:【 蒸 苦 类】 “苦 类”这两 个字 许 多 人也许 不知 为 何 物 ,顾 名 思 义 ,它 绝 不是 2 什 么 山 珍 海 味 、 美 味 佳 肴 , 而 是 一 种 以 野 菜 为 主 , 聊 以 充 饥 的 食 物 。当 时 , 农 村 因 为 吃 不 饱 , 尤 其 是 春 天 青 黄 不 接 的 时 候 , 为 了 既 要 节 约粮 食 还 要 填 满 肚 子 , 不 得 不 打 这 种 野 菜 的 主 意 。 这 个 年 代 咱 没 赶 上 , 据 老 人 讲 , 要 说 野 菜 中 最 上 乘 的 当 数 苜 蓿 ,苜 蓿 那 时 当 作 饲 草 , 一 年 可 以 收 割 两 茬 。 这 东 西 是 修 根 的 多 年 生 草 本植 物 , 嫩 绿 的 苜 蓿 芽 无 论 是 蒸 苦 类 还 是 蒸 菜 窝 头 或 是 拌 或 是 炒 都 好吃 。 如 今 农 村 人 远 离 了 野 菜 树 叶 , 没 想 到 如 今 的 山 野 菜 反 倒 身 价 倍增 , 堂 而 皇 之 的 登 上 了 饭 店 的 桌面。 吃 惯了 大鱼大肉的 人 们都 想 藉此换换口味 , 涤荡一 下满 嘴的 油腻。 说实在话, 这 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