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模式问题 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形态变化,而且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建设,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空间的蔓延式扩张和郊区与中心城区的不协调发展,不仅加重了“拥堵”问题等“大城市病”,而且带来了明显的城市功能障碍,影响着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进程。在以城市增长为主题的新世纪,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 本部分将围绕和谐发展的城市和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探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模式问题。本部分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对“十五”期间上海城市规划和城镇空间布局现状的回顾与比较,第二部分探讨目前上海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对“十一五”期间上海的城镇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以及上海与长三角的区域空间合作与发展给出相应的政策性发展规划建议。 ◆“十五”规划的城镇布局与现实的城市空间 “十五”期间,上海在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概要中提出了基于中心地理论的“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都市城镇新体系规划,并提出在未来二十年间将集中建设新城和中心镇;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核、多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为促进郊区的城镇发展,“十五”期初政府提出了郊区“一城九镇”建设规划(即松江新城和安亭、罗店、朱家角、枫泾、浦江、高桥、周浦、奉城、堡镇9个中心镇),2003年10月又把“一个新城”增加为“三个新城”进行重点建设(见专栏1),以切实改变中心城区蔓延扩张、郊区分散布点的单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格局。郊区城镇的发展规划通过郊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实施得以推进。目前,浦江、高桥、朱家角、奉城、罗店、枫泾、周浦和堡镇等八个中心镇的常住人口规模明显增加,均已达到了5万人以上,松江新城和嘉定—安亭新城目前的常住人口规模都达到了20万左右(其中嘉定全区常住人口规模目前已接近90万)。由于“一城九镇”建设的主要目的和作用之一使促进郊区城市化和为中心城区旧城改造提供支持,因此,经过“十五”期间的开发和建设,郊区大部分城镇的突出功能表现为居住生活功能,比较突出的如闵行的浦江镇,其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