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1. 《伶官传序》中,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2. 《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醒人耳目。3. 《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4. 《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5. 《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6. 《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7. 《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8. 《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9. 《伶官传序》中,借这“至于誓天断发,这下沾襟,何其衰也!”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10. 《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 可 以知之矣”11. 《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12. 《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13. 《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14.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尤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15.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16.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两句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