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艺术创造中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2.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2.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味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引导学生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 2.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含蓄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在 老 师 指 点 下 学 生 自 学 , 在 课 堂 气 氛 中 陶 冶 学 生 的 情 操 , 突 破 难 点 ,达 成 教 学 目 标 。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 二 课 时 要 点 : 整 体 感 知 课 文 一 、 导 入 (师 生 齐 诵 《 硕 鼠 》 )《 诗 经 》 产 生 于 2600 年 前 的 春 秋 时 期 , 其 中 有很 多 作 品 就 是 用 这 种 重 章 复 沓 的 形 式 来 反 复 感 叹 抒 发 感 情 。 这 是 一 种很 有 意 思 的 审 美 情 趣 , 从 《 诗 经 》 以 来 就 滋 养 着 中 国 人 。 对 称 和 谐 ,然 而 又 平 中 出 奇 , 千 姿 百 态 。 这 一 审 美 情 趣 延 伸 到 中 国 人 的 各 个 生 活层 面 : 音 乐 、 舞 蹈 、 建 筑 、 服 饰 、 书 法 等 等 。 其 实 不独中 国 人 , 世界各 个 民族都不约而 同生 成 了这 种 审 美 眼光。 我们就 来 看看梁思 成 对 这一 现象的 探究。 梁思 成 , 饮冰室主人 梁启超的 儿子, 林徽因的 丈夫, 中 华人 民共和 国国 徽的 设计者, 人 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 之一 , 中 国 建 筑 学 家, 建 筑 史家, 建 筑 教 育家。 同学 们猜一 下 , 他会主要 从 什么角度来 谈这 一 审 美现象呢? 二 、 解题 从 题目 看, 把“千 篇一 律”与“千 变万化”这 两个 矛盾的 词语放在一 起, 似乎难 以 理解, 文 章 要 写什么?但只要 看一 看副标 题就 可知 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