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和坤 和坤 和坤宅第(后为恭王府)大门(今北京西城前海西街) 天香庭院,锡晋斋仿故宫乐寿堂建筑(今在北京恭王府府内) 编者按:近年来有关和坤的影视作品颇多。但是同一个和坤,却是“一人千面”,“脸谱各异”,很多读者想知道和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本刊特请历史学家冯佐哲先生撰写此文,供读者了解和坤其人其事的一些真实情况。 一 家庭、出身与学历 “和坤”是他的“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译成汉文应为“三纲之纲”之意,其乳名叫“善宝”。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 7 5 0 年),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祖籍在长白山英额峪(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地区)。和坤的先祖叫噶哈察鸾,很早就归顺了努尔哈赤(后金),过着平时狩猎、耕作,战时出征作战的生活。其五世祖尼牙哈纳,因作战英勇,为他家挣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他的父亲名叫常保,也是八旗军武官出身,除了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外,还因为他的堂弟阿哈硕色,在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的战争中,在西北地区阵亡,追叙军功,他家又获赠了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后来也由其承接下来了。常保一生最高做到“福建副都统”(正二品)的官位,相当于今天的军队中的“中将”级别的军官,这在当时也可以算是个“高级武官”了。常保的妻子(即和坤的亲生母亲)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其继妻是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和坤的妻子冯氏是清乾隆朝名臣大学士英廉的亲孙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史(如《清史稿》等)、野史和传说中说和坤家庭出身“低微”、“贫贱”、“少贫无籍”… … 是不准确的。 和坤全家于顺治元年(1 6 4 4 年)随龙入关,住居在京师(今北京)内城;按照严格的八旗旗分制度,他家住在正红旗领地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民国后改为“礼路胡同”,今“西四头条”,离“广济寺”和“历代帝王庙”很近)。 和坤与比他小三岁的胞弟和琳(1 7 5 3 — — 1 7 9 6 )一起,开始在家塾中接受启蒙教育。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就一同进入了咸安宫官学。当时这是一座重点学校,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内,与武英殿比邻,它最初由雍正帝提议,内务府负责筹建,创立于雍正六年(1 7 2 8 )十一月的一座官办学校。在乾隆年间,大约在校学生9 0 人左右,学生全部是内务府官员和八旗官员的优秀子弟;教师则多由翰林院翰林充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满文(清文)、骑射和儒家的“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