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发展简史要点所谓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所谓流派,是指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共同的理论旗帜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创作风格特点的派别或群体。摄影艺术风格与流派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与绘画艺术同步发展并且深受绘画影响的画意主义摄影;另一条是遵循摄影自身规律寻找摄影自己语言的写实主义摄影。从 19 世纪 40 年代起,到 20 世纪 20 年代早期,风格与流派的脉络比较清晰,此后就很难归纳了。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和艺术风格上,依然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创作领域,摄影大师们不同的追求。一、画意主义摄影1、画意主义摄影的发端:高艺术摄影高艺术摄影派,受绘画领域拉斐尔前派影响,在选取题材方面要求崇高而富有诗意,力求哲理、感伤,以阐述精神与道德观念。创作风格:彻底摒弃现实生活,画面上不能出现日常生活场景。主题宏大,富于哲理。多从历史传说、《圣经》、流行诗歌里寻找题材。希尔(DavidOctaviusHill)(1802 一 1870)是早期著名的画意主义摄影师,他运用碘化银照相纸拍摄了许多优秀的肖像照片,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希尔的人像摄影,是最早在画意主义摄影中带有写实特点的作品。瑞典摄影家雷兰德(OscarGustaveReilander,1813-1875)被后世尊为“艺术摄影之父”,他的代表作是《人生两条路》(又译《两种生活方式》)。这是一幅 16X31 英寸的照片,模仿拉斐尔《雅典学院》的绘画风格,以道德寓意为题材,构图颇具有诗意,左边是勤勉,右边是娱乐,中间是悔恨。照片根据北欧的一个古老传说,老父亲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儿子满怀信心地走向了勤奋好学、成家信教的生活道路,另一个则滑向了懒惰好色、酗酒赌博的深渊。这张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摄影作品在展出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赏。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对《人生的两条道路》的象征意义评价极高,专门把这张照片购买下来,送给丈夫艾伯特公爵。此后,运用专业模特进行大型作品的摄影创作也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同时期的英国摄影家罗宾逊(HenryPeachRobinson,1830—1901)与雷兰德齐名。他的代表作《芳魂欲逝》(又译作《弥留》)是在雷兰德著名的《人生的两条道路》展出后的第二年创作的,画面当中那位奄奄一息的少女是由模特来扮演的。罗宾逊深受雷兰德的影响,以“制作组合照片的高手”而著称。他的照片合成技法,为后来电影艺术先驱梅里哀的电影合成特技,提供了摄影技术的依据,促进了电影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