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贫困战略与社会救助 为了履行政府的父权主义责任和确保政权体系的合法性,国家不得不采用各种社会政策去应对贫困问题的挑战。这些政策包括引进和强化社会保障制度,扩大雇主责任制,实施累进税,发展社区服务,以及用土地改革,财产积累及区域发展等手段去消灭贫困。在考察政府反贫困战略的设计和策略选择上,我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制订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第二,反贫困战略及其执行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社会制度的特征;第三,对反贫困战略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特殊贫困群体的特征,也要考虑到那些非贫困的群体,因为这些非贫困群体对贫困的看法会影响国家反贫困战略的设计和实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进,由市场经济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设计面临了新问题。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相对贫困和城市贫困成为贫困问题讨论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很难被以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政策所解决。在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使许多工人失去了工作,而市场经济中分配方式的改变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这些情况就都要求我们采取再分配型的社会政策去解决。因此,在 2 0 世纪 9 0 年代中后期,国家强化了再分配型的社会政策,以建立和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为工作中心来应对城市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挑战。新建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许多努力,包括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为失业工人和退休工人提供“两个确保”,为失业下岗人员建立三条保障线,并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此阶段,以区域发展为导向的反贫困计划仍在进行,但政府的社会政策制定的关注点由发展转到了再分配问题上。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反贫困战略的历史演进。在第一阶段,政府通过组织一个集体主义体制为人们提供福利保障。这一体制以工人阶级的领导为其政治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基础,并认为集体主义是人们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相对贫困的现象并不普遍,而平均主义的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绝对贫困现象。在第二阶段,传统的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战略转变为以区域发展为导向的反贫困战略。政府通过反贫困计划,把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救助与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相协调。在第三阶段,面对市场的挑战,政府使用再分配手段来反贫困,从而导致了近年来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这一发展不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它也正在向乡村扩展。例如近年来国家在启动了城市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