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会劳模工匠队伍建设分析摘要。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模范、技能工匠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光的群体,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为社会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享有崇高声誉,备受人民尊敬。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劳模工匠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产业人才队伍其作用和意义更是尤为重要。关键词:劳模、工匠、建设、素质、发挥、引领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鼓励劳动模范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不断在新的起点上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大业绩,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权力与金钱成了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人们视能赚大钱、能飞黄腾达者为“能人”“成功人士”,这些人也往往是社会名人,为社会所推崇,而那些默默耕耘、诚实劳动的匠人以及身怀绝技、身手不凡的技工、“土专家”则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为人所不屑。人类社会是靠人的劳动发展起来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有体力、脑力之分。尽管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但人类社会仍离不开体力劳动,而且体力劳动的技术含量会是越来越高,特别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技工与匠人。长久以来,在一线劳动似乎已成为“不光彩”“没出息”的代名词,企业工人中稍微有点出息的或者说最好的出路似乎只有进入管理层。已持续多年、困扰企业多年的“技工荒”,不能不说与这种社会现实有关,即使在“金蓝领”逐渐吃香的当下,技术工人仍在不断流失。不难看出,在企业的待遇、地位低,缺乏劳动获得感及荣誉感、个人尊严感、社会认同感,是主要原因。的确,近年来在企业,尽管一些技工的收入提高了不少,但与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其“低人一等”的地位并无多大改变。在目前的很多央企、国企等大型国第1页共4页有企业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尴尬现状:无论技术水平多高的工人,都要受到哪怕职位最低的干部管理,只要带“工人”二字,就没有发言权,岗位可被随意安排,任务可被随意增减……,由此可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正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依然根深蒂固,它固化在一些至关重要的制度安排中、社会价值中,进而固化在人们的观念里。而诚实劳动、敬业爱岗、专心致志、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之基。尤其是当今中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强国、实施工业4.0战略,都离不开大量技术工人的支撑,也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而要让劳模工匠精神立起来,首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包括所有诚实劳动寻求生存发展的劳动者,真正能够安身立命,有尊严、有地位,有好的生活、好的发展、好的前途,劳模先进不仅要有精神,更要有待遇。只有实现劳动真正光荣、工匠受尊崇,工匠精神才有生长之基,才能发扬光大。一、要聚焦主业,突出主责,细耕“责任田”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模范是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习总书记讲:“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劳动工匠要能够充分发挥影响力和感召力,始终站在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乐于多作贡献、善于攻坚克难,敢于坚持原则、富于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用模范表率和先进事迹传播劳模精神。二、要提升素质,发挥作用,勇做“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能干、苦干,更要会干、巧干、创造性地干。一要做勤奋学习、勇攀高峰的模范。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先进技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