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 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 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 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 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 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 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 而不具 有典 型性。 . . . . . .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 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 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 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 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