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叔本华美学随笔 人的可怜本性虽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换一下面目,但在各个时代仍然是相同的。 有形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的载体,就是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则是最高级别的现象。 如果没有某中国深邃的形而上学可提供更高的视角,那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事物表面现象之间最直接狭隘的关系。 音乐中的四个声部互相之间的关系,与大自然的无机体、植物、动物和人其实是平行的关系。 坏得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大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 哪怕是大型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不不如一个收藏不多、但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价值也远逊于数量更少、但经过头脑反复了解的知识。只是因为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互相比较,融会贯通之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这些知识。 太多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在一条弹簧上面。我们所度过的别人的思想只是别人留下的残余剩饭,通过阅读获得别人的思想与自身生发的思想相比——就像东凑西凑而成的怪异零件组装而成的机器人,而独立自为的思想却恰似一个活人。 阅读只是我们自己思考的代替品。这就解释了为何当我们从专注于自己的思想转入阅读的时候,会明显感到轻松。如果一个人大量的阅读,空闲的时候则是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会失去走路的能力。这对精神思想的摧残甚至更甚于持续的手工劳作,因为在从事手工劳作时,我们毕竟还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之中。 正如大多的食物会搞坏我们的肠胃并因此损害了整个身体,同样,太多的精神食物会塞满和窒息我们的头脑。总的来说,精神营养和身体营养并没有两样,我们咽下的东西真正被我们吸收的不及五十分之一,其余的经由蒸发、呼吸和其他方式消耗掉了。 许多本书的唯一用处只在于向我们表明错误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所以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枯的时候才去阅读。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本书里轻而易举地现成找到自己缓慢的思考才得以发现的某一见解,但是经过自己的思维所获得的才是价值百倍。才能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系统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和某一活的肢节。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就能呼之即来。 伪劣书籍抢夺了读者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为此再也没有其他目的。作者、出版商、评论家强强联手、狼狈为奸。所成功使用的一个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