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以其被动的表示法的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下面具体介绍。 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的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的被动句。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指的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的标记。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 例如: 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 由于介词“于(于)”的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的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 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孟子?告子下》) 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 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的介词“于”引进的都是处所。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对于这些易于混淆的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 “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如: 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⑩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获乎庄公”即被庄公擒获,“遗乎今”即被今人遗弃。 2.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为„„所„„”式。 其格式是:“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例如: ①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上古之世》) 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的情况下,“为”后面的行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