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自古以来,学校对于被培养者总是有一种寄托和期望,为了实现各自的办学理想,学校在办学中制定了各种办法、制度、章程来约束和管理各项教育活动;其中,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对于本校教师、学生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训诫。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校训随着管理对象的不断变化、管理活动的不断完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的发展演变,传递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彰显着学校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最概括、最简约、最凝练的体现。 清华大学 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其出自1914 年梁启超在清华所作题为“君子” 的演讲内容。建校初期,在该校任教的梁启超为同学们做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希望清华学子们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清华人就把这八个字当成校规,最后成了校训。 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 (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北京大学 校训“爱国、进步、科学、民主” 北大没有官方正式的校训,对此争论很大。有人认为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算校训,但这个是对学校提出的办学方针,不能算对学生的校训。也有人认为“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最能概括北大的精神,但没有正式化过,而且政治性太强。改革开放后北大食堂墙上被刷上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几个大字,因此有人猜这算是校训,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大认可这点。估计北大无官方校训的尴尬局面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南开大学 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早在南开初创之时,严修便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张,并在办学过程中一直践行“公能”二义。1 9 3 4 年,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老校长张伯苓化《诗经·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