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稳定”的周期律 吴晓波说:“我们对历史所有的困顿和好奇都来自于当代的好奇。” 纵观历史,中国统治者们在发展-稳定,放纵民间与加强集权间循环。中国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它们的力量在此消彼长中的博弈;中国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制度,全民思想控制制度,社会精英控制制度,宏观经济制度这四大基本制度左右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吴晓波逐一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变法。春秋时期,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这两次变法奠定了中国式改革思想的形成。西汉汉武帝变法加强中央集权,盐铁官营等措施打破枝强干弱的状态,后西汉末王莽变法,奉故改制。盛唐时民间繁荣,逐渐地方势力过度膨胀,导致安史之乱,随后中唐刘晏变法。十世纪,王安石进行了农耕时期最后一次整体配套的经济改革。鸦片战争后,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进行改革,仅图洋务而不改制,其间在民间资本大好的前提下又造成两次国进民退。二十世纪初,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全面瓦解时期,民间空前繁荣,1927年后宋子文孔祥熙开始变法重建统治阶级,虽最终在宏观经济领域全面失败,但其间造成了两次大的国进民退,中国开始进行金融管控。 建国后陈云改革实行计划经济,全面国进民退,从此中国再也没有自由的资本市场和有产阶级,经济活力全失,国贫民弱。1978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全面复兴经济,而“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也造就了一个极端功利主义的社会。八十年代的改革主要是放权让利,紧紧围绕财政货币和土地,中央财政开源节流,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其结果是国有企业基本失败,老工业基地衰弱,支强干弱。1993年通货膨胀,1994年朱镕基开始改革,以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主导权为目标,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变为体制内的改革,改革的主导权由地方上交中央,由民间还给政府。吴晓波认为朱镕基改革是王安石变法后最伟大的和最为深刻的整体配套改革,影响至今,其基本思路在中国依旧未变 面向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前瞻性思考 当今社会,地方政府和有产阶级权利缩小,国有企业重新成为主脉,民营企业边缘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通货膨胀,改革停滞,投机盛行,社会动荡,财政在不断消耗,为新政府制造了大的势能和困境。“我们到今天又走到了十字路口,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呼之欲出的时候。”吴晓波先生说到。 由经济发展期到了利益调整期,四大基本制度的变革由控制要变为开放。当今中国经济改革主要有三个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