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 1 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同时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并对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热胀冷缩时的体积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知道分子(微粒)的质量和体积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性质。(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特征。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观察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通过实验探究分子(微粒)的基本性质。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教学方法】1.教法分析: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2.学法指导: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要他们真正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因此设计本节课的学法为合作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大烧杯、小烧杯、量筒、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学生准备:教材、学案等课堂用品。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刚刚送走桂花飘香的金秋,很快我们就要迎来红梅傲雪的隆冬。创设趣味化创设配乐诗朗诵:《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