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观念下的中考备考方案——以八年级下册为例(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中学武进虎)“时空意识”是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有机结合,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时空意识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第一单元一、单元时空概述(一)时空定位(1949-1952年)这三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课标要求: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二)纵向考察:把“开国大典”放到百年近代历史中去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把“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放到新中国发展历程中去看,两项措施巩固了新中国。(三)横向考察: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土地改革的完成,巩固了新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二、单元知识特点: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成立”意味着新政权刚刚建立,“巩固”意味着新政权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根基不稳。此时新中国处于政权根基不稳、经济百废待兴,安全危机四伏的起步阶段。三、单元知识结构:依据课标、围绕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1.网状结构2.时间数轴3.大事年表大事年表时间名称内容结果及影响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略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10.1开国大典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历史新纪元1951西藏和平解放略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0-1953抗美援朝略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1950-1952土地改革略巩固了新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四、创新试题研讨例题1—选择题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抗美援朝胜利C.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D.西藏和平解放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单元时空概述(一)时空定位(1953-1957)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内容放到1953年-1957年的中国去考查。课标的要求是: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纵向考察(从新中国发展历程和党的发展历程中看):新中国完成一五计划,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横向考察:新中国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二、单元知识特点: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处于过渡时期,一切都带有过渡性。一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是由临时宪法时代向正式宪法时代过渡。三、单元知识结构:1.网状结构2.时间数轴3.大事年表大事年表时间名称内容结果及影响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略建立了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基础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略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略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四、创新试题研讨例题2—简答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回答:(1)从1953年到1957年底,我国完成_________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____________的初步基础,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例题3—选择题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反映这一时期成就的内容有()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③沈阳飞机场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创建成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例题4—简答题到1956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1953起,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进行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_________向社会主义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