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诗词,从表达技巧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2、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教学重点: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教学难点:用恰当的语言从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表达技巧是表现在写作过程中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的技能。诗歌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我们发现,从诗歌创作的表达技巧方面来鉴赏诗歌,已经成为考查我们诗歌鉴赏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我们该如何做这样的题目呢?二、方法探究1、第一步:了解提问方式【例1】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提问)结合对具体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例2】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提问)请结合全诗的意境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的表现手法。提问方式提问方式(1):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方式(2):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提问方式(3):谈谈这首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2、第二步:了解表达技巧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A、表达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描写(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B、表现手法:象征衬托虚实结合托物言志……C、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对比……参考范例(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直抒胸臆,博大的胸襟、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3)虚实结合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的典故,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和官僚贵族不顾百姓死活,只知寻欢作乐的昏庸和腐败。3、练习巩固分析下列名句采用的表达技巧。(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虚实结合)(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象征)(5)、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动衬静)第三步:掌握答题格式答题思路:(词句)+表达技巧+表达作用(效果)+抒发情感(揭示道理)常用句式:这首诗(一联)用手法,写出了抒发(表达)了情感。范例参考A、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例A】这一句话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苦闷之情。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例B】诗中的“争”字用拟人的手法,把“早莺”当人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例C】全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慰问关切之情,将真挚深厚的友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