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常因发病较急而又诊断不清危及患者生命。消化道出血通常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指出血点位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发病原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通常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和黏膜糜烂导致的出血,占 55%~7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 5% ~14%;贲门黏膜撕裂(Mallory2Weiss)综合征,占 2% ~7%;血管病变,占 2%~3%;肿瘤,占 2%~5%。临床表现:小量而缓慢的消化道出血,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软弱或头昏,有的仅在作呕出物或粪便的潜血试验检查才被发现。一般而言,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或黑粪为主,这还取决于出血的数量及其速度。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呕出的血液呈紫红色或鲜红色,严重的常伴有出血性休克征象,过快的肠蠕动致使出现暗红色甚或鲜红色的血便,易与下消化道出血相混淆。如血液贮留胃内,与胃酸接触后转变为酸性血红蛋白,使呕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如血液停留在肠内较长时间,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经细菌作用结合成硫化铁,致使粪便变黑如沥青,又称柏油样便。出血量超过 60ml即可引起黑粪。急性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续不止,则出现心悸、冷汗、烦躁、面色苍白、皮肤湿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及昏厥等循环衰竭现象,若短期内失血量超过总循环血量的 1/3,可危及生命。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观察神色和肢体皮肤是冷湿或温暖;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能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开呕血时引起窒息。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多数病人在出血后常有发热,一般毋需使用抗生素。上消化道出血 饮食防治: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日饮食不当。如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大多有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冷热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食物及喜食生冷食物的病史。长期饮食不当,会影响胃的功能,损害胃黏膜的防备屏障,使胃黏膜产生病变。不同时期的营养饮食:1、出血期★消化道大量出血,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时,应临时禁食,迅速由静脉输液。严重休克时则应准备输血。★少量出血,以进流质饮食为宜。条件许可时,应在短期内以牛奶为主要食物。牛奶能中和胃酸,有利于止血。流质饮食除牛奶外,还可用豆浆、米汤、藕粉等。2、恢复期★一般在出血停止 24 小时后,方可开始给予少量的流质饮食,并密切观察有无再度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