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1 肥胖病的膳食营养防治1.1 肥胖的定义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机体能量消耗,体内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并过度积聚而引起的营养代谢失衡性疾病。肥胖病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病因。1.2 判断肥胖病的常用指标121 体质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判断方法,计算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三身高(m2)(kg/m2)标准:18.5-24.9 为正常,25-29.9 为超重,大于 30 为肥胖。我国近年提出了适合中国居民的判断标准:正常为 18.5-23.9;超重为>24;肥胖为>28o1.2.2 腰围(WC)用来测定脂肪分布异常的指标,腹部脂肪过度积聚危害性最强,称作向心性肥胖。判断标准为:男性>94cm,女性>80cm。1.2.3 腰臀比(WHR),评价标准男性>0.9、女性>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1.2.4 理想体重和肥胖度1.2.4.1 计算公式;理想体重(kg)=身高(cm)一 105 肥胖度=【(实测体重一理想体重)三理想体重】X100%1.2.4.2 肥胖的判定标准:体重超过理想体重 10%为超重;超过 20%以上即认为是肥胖;其中超过 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 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 50%以上为重度肥胖;超过 100%为病态肥胖。1.3 肥胖与膳食营养的关系体重主要有能量的摄取和消耗两种因素维持,即维持着能量的摄入和消耗的动态平衡是体重稳定的基本条件。如果长期摄取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就会发生肥胖。在膳食方面,肥胖与下列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1.3.1 食物总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1.3.2 不良的进食习惯:长期进食高能量、高脂肪食物和进食速度过快。1.3.3 其他因素:生活安定、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强度低、运动减少等环境因素也是发生肥胖不可忽视的因素。1.4 肥胖的宣传教育和指导要点1.5 肥胖病的饮食管理肥胖的预防重于治疗,预防效果也大于治疗。一旦患了肥胖应当通过饮食管理来进行减肥,争取早日康复。1.5.1 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一般来说,合适的能量摄入量,即:每天应摄入的总能量(kcal)=理想体重(kg)X(20-25)(kcal/kg)全天能量的分配:一日三餐,早餐 30%、午餐 40%、晚餐 30%。1.5.2 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1.5.2.1 供能营养素的能量分配比例。三大供能营养素的分配原则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 20%,脂肪占 20%,碳水化合物占 60%。在蛋白质的选择中,动物性蛋白质可占总蛋白质的 50%左右。动物性食品以鱼、虾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