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最后到达四川盆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实属罕见。(地形简图)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坝子”或“平坝”。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冬季阴冷,需要适当的采暖。有时候秋冬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四川地图四川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原和峡谷地区。今天的四川人大多是躲避战乱移民而来,移民入川后可以“插标占地”,即自己随便插立标志,就占有土地。因此吸引很多外省移民,明清时期常常出现一人入川,后兄弟、亲戚、乡友获知消息后接踵而至的现象。因此四川是各族文化的大熔炉,文人名士迭出,如汉代的司马相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近现代的巴金、郭沫若等。四川成都“尚滋味”,“好辛香”,喜游乐休闲。四川主要民居形式是吊脚楼,由古老的居住形式——干栏式发展而来,干栏式一层全部由柱子架起,用以养家禽。而四川多河流多山,所以吊脚楼则一部分由柱子架起,另一部分搁置于山崖上,也称作“半边楼”。顺着山势而建,不用太破坏山体,和大山一起生长。根据山崖陡峭程度结合的方式,吊脚楼有下跌、上爬、分台三种主要的形式。下跌式下跌就是下降的意思,也是指房子从山崖上面往下面发展延伸,主要入口在房子最上面,由于山体倾斜,房子贴着山建造,故整个房子内部形成上大下小的形状。上面靠街部分主要为对外的店面,街面一层分内外两间,里间为卧室,外间为店铺,为“前点后宅”的布置方式。设内楼梯通往下层,下面的几层部分用于居住,也可以用作储藏或者牲畜圈栏。为扩大居住面积,设置外走廊(挑廊)作厨房,下面也可另外开辟入口。上爬式上爬式是从山底往上建房子,街巷一侧为陡坡,临街房屋顺着山崖壁往上建造,层层爬高,也在外设置走廊。之所以称为上爬,是因为主要入口在下面。有时候甚至可以爬上一个不同高度的街巷,使上爬式与下跌市结合为一体,难以明确区分。类似的建造方式,在沿河的地方都可见到,靠江的一侧房屋多为下跌式,从距离河上一定高度开始,一层层往下面建造;靠山一侧房屋多为上爬式,根据地形往山上攀爬。地形条件不同,除了在房子内部设置楼梯,也会在外部用楼梯和道路以及平台相连。分台式对比与以上两种方式,分台式用于山坡较平缓的时候,这种形式也是一种爬坡的形式,不过要对山体进行改造,要根据山的走势铲出一个个像梯级一样的平台。在坡地平台上建造房屋,大多拥有两个或三个平台,由楼梯连接。通常前面是楼层,有好几层,后面是平房,只有一层,这样子可以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