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天台县坦头镇中心小学 王 锐(2024.4 初稿)【内容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具有发散性。把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科教学设计,能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和效率,高效服务于教学,将为老师教育提供新的教学设计工具和策略。【关键词】思维导图 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科教学设计,旨在为教学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策略。一、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于 1970 年提出的,是一种发散性思考可视化的工具。它让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协同运作,以树形分支延伸出去,形成一种树状思维。模拟了人脑的工作方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的主要特征如下:(1)注意的焦点清楚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发射;(3)分支出一个关键的图像或者写在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字,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笔记方法,它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模拟思维网络系统进行的记忆、归纳和制造的工具。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进展,思维导图理论日渐成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追捧,它具有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与制造力和开启大脑无限潜能等优点,被誉为 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下文将具体探究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设计的过程。二、学科教学设计现状及思维导图对教学设计的支持(一)学科教学设计现状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网络等提供的视觉信息,未能充分发挥直观形象在教学中积极作用,大部分都是以文字或语言阐述教学设计过程, 从而导致教学也偏向以讲授为主。 虽然文字语言擅长逻辑表达 ,但是在教学中过多使用不,利于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教学互动大部分以语言互动为主,缺乏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为主的活动,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主动性和制造性。 同时教学设计中缺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有效渠道,使得学科教学中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效果有所打折。教学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进行学习者分析对后期教学目标制定及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性。仅依赖经验对学习者当前状态做了一个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