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青年》与文学革命 P29(第二章)1.《新青年》是因思想启蒙运动需要而诞生的综合性文化刊物,也是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新青年》1915 年 9 月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对时代青年的“六点希望”。1917 年 1 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也就是所谓的“八不主义”。这是一篇最早正式探讨文学革新方案的文章,它的发表,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时期参加文学革命的干将们,致力于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同时在内容上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的文学观念,要求文学应是合乎人性的,表达个人的感情,代表个人的意志。2. 1920 年,白话文运动最终取得胜利,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3.在思想方面,关注妇女儿童,提倡一夫一妻制和幼者本位。4.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影响非常大。5.1918 年,依托北大,作者群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二.鲁迅小说叙事艺术创新 P43(第三章)(一)体式(叙述方式)的创新1.主要体现在使用日记体,如《狂人日记》和使用手记体,如《伤逝》涓生的手记两方面,都是内心的直接剖白。2.《伤逝》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悲哀心碎的恋情,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便于充分地抒情,使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3.《在酒楼上》中作者通过旧友相逢的一席谈话,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悲凉、凄楚的一生。作者设计两个人物“我”和吕纬甫,其实是鲁迅内心矛盾的流露,是一体两面。结尾对吕纬甫的告别,实际上象征了对旧式知识分子的告别。(二)叙述视角的创新1.体现在对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上,如《故乡》、《孔乙己》。2.《孔乙己》中,小说采用的是小伙计“我”的视角,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中心结构故事,使小说的布局更加紧凑、精粹,同时也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三)叙述线索的创新小说《药》利用双线结构精心设计了两条情节线索:一条明线是华老栓为了医治儿子小栓的痨病,听信刽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当药吃,但服后无效,小栓终于不治身亡。一条暗线是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解救民众的疾苦从事反清革命斗争,入狱后仍进行革命宣传,最后遭到封建统治者的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