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是高考历史的两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注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书本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它能够全面地考察考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特别是在选择性考试中能够有效地拉开学生的距离,选择最佳的学生。很多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很难”或“无从下手”。就我现在所带的三个毕业班,通过平时教学的反馈和与学生们的促膝交谈,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这类题目是无法把握,不知道如何答题。就我个人开始教学实践而言,当初也存在这类情况。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我也逐渐弄通了其中隐藏的道理,其实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只要我们教师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多多注意这样的考题,把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其这类题目的技巧还是很好去掌握的。我认为解决学生们对这类题目困惑的关键,或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就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对课本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做到充分熟悉教材的各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每个单元,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都能把握,只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网络框架;二是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做到各类题目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三是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是学生自己加强记忆和理解,而解题技巧的掌握重在老师的总结和学生的融会贯通。现根据我自身教学的实践,现总结如下,其解题过程分为四步:一、浏览材料,把握主题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的作业训练,每道材料题的给出,一般都有三到四个材料,它们一般都会反映一个共同的主题,体现一些社会的热点,如和谐社会、三农问题、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理论成果更新等等。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简要地浏览一下所给的材料,把握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抓住出题者出题的意向。这样也能让自己不至于偏离主题,胡编乱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后面题目的解决,提供一些解题的动向。二、严格审题,分析材料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认真分析,严格审题,思考出题者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中的关键字与关键词,明确作者问什么,答什么。有问即答,不问不答。在审题的时候,要明确是根据材料解答,还是根据所学知识解答,或者还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答,做到全面客观公正的审题。根据这些问题,仔细阅读和分析问题所关联的材料,要能对所关联的材料进行划分层次,知道所给材料有几句,弄懂每句意思,去除一下修饰语,找出每一句的核心,最终弄懂材料所反映问题的中心句。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就是解题的突破口。三、提取信息,联系书本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都能在材料中得出,所以,一定要根据所问,来提取需要的信息,要简练准确。同时在搜集材料信息的同时,要做到与书本知识点的衔接,回忆书本上哪些与之相同相近的知识点。通过去书本的联系,一方面能够加强对材料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更加客观地全面地解决所问的问题。答题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运用课本知识,采用历史术语来答题。这类问题的解答,千万不要随着自己,抛弃材料,抛弃课本,想到哪答到哪,胡编乱造,信口开河。同时还要注意,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心里始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解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等等方面来解答。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或能否准确地回忆到课本知识,也就要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课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述工作做完后,要对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必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问题,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四、书写答案,简洁工整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