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践践探探索索 学 生 发 展 核 心 素 养概述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根据《辞海》解释,有以下四个含义:①修习涵养;②平素所供养;③素质与教养;④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可见,素养一词,相比“素质”,更倾向于后天的习得与养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版《现代汉语词典》,将“素养”一词解释为“平日的修养”。“修养”一词,则解释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或“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把“素养”理解为“人经过日常的学习与锻炼养成的能力与态度”。 学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也都大致聚焦在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的褚宏启与北京市教育督导与评价研 究 中 心 的张咏梅、田一在《我国学生 的核心素养及 其 培 育》一文 中,将核心素养定义为:适 应 个人终 生 发 展 和 社 会 发 展 所需 要 的“必 备 ”品 格 与“关 键 ”能力,是 所有学生 应具 有的最 关 键 、最 必 要 的共 同素养。或者 说 ,核心素实实践践探探索索 养是学生在21 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2016年初,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也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 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工作的未来》(The Fu tu re of Jobs)指出 ,在很 多行 业和国家,大 部分 需求最多的职 业和专业在10 年前 甚 至 5 年前 都 还 没 有 产 生,而 且 这 种 趋 势还 将持 续 。这 意味 着 ,今 天 65%的小 学生将在未来从 事 全新的职 业。我 们 的教育应该怎 样 帮 助 孩 子 们 为尚 未存 在的职业做 好 准 备? 实实 践践 探探 索索 在 这 样 的 环 境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