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南楼书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注释译文【注释】⑴鄂(è)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南楼:在武昌蛇山顶。⑵.四顾: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⑶凭栏:靠着栏杆。十里:形容水面辽阔。芰(jì):菱角。⑷并:合并在一起。一味凉:一片凉意。【译文】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作品鉴赏《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3]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指名读(指导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