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健康教育指导【概念】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心脏病,时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病因】按原发病的不同部位,病因分为三类,主要由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等引起。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占80%~90%。各种原因导致肺功能和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发生反复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导致一系列体液因子和肺血管的变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的结构重塑,产生肺动脉高压,发展成慢性肺心病。【临床表现】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肺、心功能代偿期时出现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急性感染时上述症状加重,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和肺气肿体征;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时出现呼吸衰竭、右心衰竭,少数病人可出现肺水肿及全心衰竭。【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X线检查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可有肺动脉高压征;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右心室肥大的改变,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测定右心窒流出道内径、右心室内径、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等指标增大,为诊断慢性肺心病提供依据。根据病人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史,并已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其表现为:P2>A2、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及体静脉压升高等,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有右心增大肥厚的征象即可作出诊断。【治疗原则】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应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和心积极处理并发症。缓解期原则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主要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健康教育指导】1.饮食指导饮食治疗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展、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肺心病多数有营养不良(占60%、~80%),营养疗法有利于增强呼吸肌力及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每天热量摄入至少达到125kJ/kg(30kcal/kg),其中蛋白质为1.0~1.5g(kg.d),碳水化合物不宜过高(一般≤60%),碳水化合物增加二氧化碳生成量,增加呼吸负荷。少食多餐,有利于减少用餐时的疲劳,进餐前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有利于促进食欲。宜进食高纤维素、易消化清淡饮食,避免因便秘、腹胀而加重呼吸困难。减少进食含糖高的食物,避免引起痰液黏稠。如病人出现水肿、腹水或尿少时,应限制钠水摄人,钠盐<3g/d,水分1500ml/d。2.休息与活动指导在心肺功能失代偿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可以协助采取舒适的卧位,如半卧位或坐位,可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有利于促进心肺功能恢复,减慢心率和减轻呼吸困难,对于卧床的病人,应定时协助翻身、变换姿势,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压疮的发坐。代偿期根据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鼓励病人适当的活动,活动量以病人不感觉疲劳、症状不加重为度。鼓励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提高活动耐力。3.用药指导(1)利尿药:常用的有氢氯噻嗪、氨苯喋啶、呋塞米等。利尿药有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消除水肿的作用。原则上宜选用作用轻的利尿药,小剂量使用。应用利尿药后易出现低钾、低氯性碱中毒而加重缺氧,过度脱水引起痰液黏稠不易排出、血液浓缩等,应立注意观察。利尿药尽可能在白天应用,以免病人夜间频繁排尿,影响睡眠。(2)正性肌力药:常用的有:毒毛花苷K、毛花苷c等。正性肌力药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由于慢性肺心病患者伴有慢性缺氧和感染,对洋地黄类药物的耐受性很低,易发生心律失常,应用正性肌力药的剂量宜小,一般约为常规剂量的1/2或2/3量,同时选择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类药物。低氧血症、感染等可使心率增快,不能以心率作为洋地黄类药物应用和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