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29°22′~34°40′,东经 114°53′~119°30′,国土面积 13.96×104km 2。东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接中原腹地,处于华北与华南之间过渡地带。行政区划上,全省辖 17 个地级市,5 个县级市和 61 个县,省会为合肥市。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横贯本省,省域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纬向过渡特征。由于地形由东部平原过渡到西部丘陵山区,海洋气候影响趋弱,也表现出一定的经向过渡性。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纵向和横向过渡渐替,形成了本省具有显著特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形地貌 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和江南(皖南)三个区域。地形由平原、山区、丘陵相间排列,自北向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区。 安徽省淮北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淮河和长江之间分布最广的是岗、冲相间的波状起伏地,间有较高的低山、残丘及小面积的滨湖平原;大别山区位于江淮之间西南部,海拔多在 500~1000m ,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 1774m ,位于霍山县境内;长江沿岸平原介于江淮低山丘陵和皖南低山丘陵之间,依长江走向,呈狭长带状。铜陵以西平原狭窄,以东平原开阔,沿江平原残存有低山丘陵;皖南丘陵山区分布有三条明显的山地丘陵带,海拔一般都在 400~1000m ,少数 1000~1500m 以上,黄山莲花峰,海拔 1873m ,是全省最高峰。 三、气候 安徽省处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2 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风、冻、霜、雹等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1)降水:全省常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大,最北部 750mm,江淮之间1000-1200mm,江南局部可达 2000mm 以上,黄山和大别山区是全省降雨中心。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均较大,常有洪涝干旱灾害发生。 (2)热量: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 14~16℃,由北向南逐渐增高,≥10℃年积温4600~5300℃,气温稳定通过 10℃的天数 180-240天,年平均日照 1800~2500小时;太阳辐射量丰富,≥0℃的辐射总量 4185~5023MJ/m2。 (4)干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干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