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是在某一特定的景观的地域或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动态系统” 害虫综合治理: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R”:抗药性,农药残留,再猖獗 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 ):防治措施引起的产品价值增量与防治费用增量相等时,与之对应的害虫密度 M 即为 EIL 物理防治:是从生理学或生态学角度,利用光、惹、颜色、温度、声波、放射性等防治害虫的技术。 生物防治:在害虫防治过程中有时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包括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利用不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经济阈值(ET ):是应采取控制措施时的种群密度,是一个报警水平,是防治行动的指标。 潜在害虫:其种群平衡密度(EP)一般不超过经济阈值(ET),在IPM管理体系中该类害虫不是真正的有害种类。 偶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它主要是受到异常气候或杀虫剂的使用不当引起的。 周期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种群密度较有规律的超过ET。 常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常在经济阈值(ET)上下波动,属主要害虫,要密切注意。 最严重(关键)害虫:平衡密度(EP)在经济阈值(ET)以上。其种群密度始终在ET 以上。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即包括了多个层次和水平:基因、细胞、器官、种群、生态系、景观。 农业防治:是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选用抗虫品种),根据农田环境与害虫间的关系,有目的的改变某些因子,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以达到保护作物、防治害虫的目的。 协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密切的生态关系但不交换基因的生物的 联合进化:通过生物间相互施加压力,使一方的进化部分的依靠另一方的进化而实现的。 生境: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用于人类农业栽培目的而经过改造和单纯化的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是以农作物为核心,人为地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是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