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山海经》复原山海图破解山海经,复原山海图考注、编图:郑中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最大可能地复原山海经山川、族群、资源、宗教的地理分布,并试图破解山海经神话的远古历史意义。一幅广阔、瑰丽、神奇的古代东亚世界展现在你的面前…---本博主序言《山海经》是我国伟大的先秦历史地理奇书,时代跨越上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古国、种族、矿产、动植物资源、神话、祭祀等方面,在东亚、乃至世界民族史地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袁珂称其为“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对《山海经》作全方位深入研究,可涉及到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水文学、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医药学、宗教学、生物学、古代矿业、古人类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关于《山海经》的性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世纪 30 年代前,先后提出几个主要论点。廖平认为《山海经》是《诗经》之传注,这大概是本世纪最早涉足《山海经》性质讨论的论文。日本学者小川琢治重提史地书说,认为《山海经》一书远比一向认为金科玉律之地理书《禹贡》为可靠,其于中国历史及地理之研究为唯一重要之典籍。而鲁迅则提出巫书说,显得很孤陋片面!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山海经》又是一部侧重反映上古历史的珍贵古籍,保存着许多远古神话传说,但应与史实区分开来,山海经保存着东亚人类族群由原始蒙昧向早期文明、从游牧到早期农耕的演化信息。这里提出一条全新的研究思路,那就是结合分子人类学、氏族谱系学、文字演化学、古代宗教学、历史神话学等来考证研究山海经,这可将诸多人文学科从本源上关联起来,而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暂称为远古人文学;在部落图腾-族徽标志-姓氏分化-字意衍生-名词虚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核心关联存在于氏族特征与文字意义之间。最初仓颉造字,为自然对象命名,启动了第一波文字创造。由氏族分化推动了第二波文字创造,导致文字意义深化和异化。然后商周精英推动了第三波文字创造,战国列国文字创造是其余波和分化;后续文字创造延续至宋代才基本结束。其中,第二波文字创造应该是最重要的,它是赋予文字本源意义的主要时期,而不是在商代。当文字一旦创造出来,初期有许多本来作为氏族标志,然后人们自然将氏族特征赋予其意义,并可能通过氏族关系、历史关系、地缘关系、语言讹传等,从而异化其本源意义、甚至字形。随着氏族之间发生复杂的历史交往活动,氏族文字之间也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