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任教班级一年级学生人数141人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共四个班,有学生141人。刚入学的新生面临最大的是入学适应问题。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课程、班集体、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小学新生对新的学生生活一般都充满期盼和憧憬,但也伴随着紧张和不适应,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主要任务。认知能力学生兴趣广泛,喜欢做游戏,乐于参加活动,乐于动脑、动手,同学之间能团结合作。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的缺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学习态度及习惯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大约在15分钟左右),又有好群、好奇、好乐、好胜、好表现、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本册教材、本年段课标要求,本学期需要重点加强的是:从学生自己的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就校园生活,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料理自己的生活,常见的自然现象,年俗礼节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开展活动、游戏,进行探究,使儿童初步熟悉学校的环境,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学习初步的生活常识;初步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喜欢和同学交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自信、求上进等情感态度。其他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多谈心,多关爱他们,解除其因家庭特殊而引起的焦虑、自卑心理,与同学友好相处,愉快生活;关注学困生,指导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二、全册教材分析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本册书包括5个单元,18个主题活动(其中一个选择活动).教科书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取了5个典型生活场景和事件:校园里、一日生活、秋天里、健康生活、过年,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融合其中,体现活动内容与儿童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教科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