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其呈现特点有二: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获取高分,一方面课堂被教师烦琐的理性分析所代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二是只要是公开课优质课,现代多媒体技术装备披挂上阵,闪亮登场,从头发武装到牙齿而所有的一切看似热闹,实则先天不足。还是吕淑湘先生一语道破:“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比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作文教学则更是满目苍夷惨不忍睹这种状况着实让人忧虑。 一、当前作文教学走入的怪圈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曾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事实上,我们教师过度的扶、牵、抱、乃至越俎代庖,将学生身上固有的灵性逐渐消灭殆尽。 1 、教师的短视行为和速成训练与学生作文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矛盾。 (1 )、“摹、套、抄”。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一篇新体裁的文章,都往往去组织学生学习几篇范文,或给学生写个样子来,让学生模仿着去写;另一种作法是从审题、选材、列提纲教师都进行详细的分类指导,这本无可厚非。本来嘛!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示范是最佳的语言。但时间一长,我们将哭笑不得,我们种瓜不会得豆,不少学生的习作思路受到了束缚,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有的结合课文“套”,有的依照优秀作文“摹”,还有的干脆照着别人的“抄”。 (2 )亮“绝招”,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生背已发表的优秀作文,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公开的秘密。由于原《大纲》中只规定学生写记叙文,于是有的教师布置学生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各背几篇,以应付考试。有的教师更有改头换面,移花接术的“绝招”,将学生背下来的作文稍作改装,一篇作文便可应付多个题目。作文教学走上了“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放松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样在作文时,不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篇的雷同现象才怪呢?长此以往,谈何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说教师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说近点,无异于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