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完美的教师工作十年来,经常听到的是对老师这样那样的要求,可以说,上至领导,下至百姓,懂教育的也好,不甚了解的也罢,似乎都认为做一个老师应该是完美无瑕的。应该说,从教十年来,我也一直希望做一个完美的老师,但结果总是很无奈;而在不断深入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也渐渐悟出了:做一个不完美的老师,方能真正挖掘出学生的闪亮之处,成就他们高中阶段的学业之旅。做一个不完美的老师,成为真正平等的对话者。中国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但随着“人生来是平等”的理念的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也走向了“师生平等”的理念。到底怎样才能实现“师生的平等”可谓是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只有老师走下“神坛”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理念,而走下神坛的方式之一就是做一个不完美的老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一个“神坛”之上的老师必然是一个假扮完美的老师,而假扮的完美也就必然使之方方面面要保持自身的“尊严”。于是,他不能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表现自己的好恶,他必须将自己作为“人”的七情六欲藏在内心深处。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他总是拿自己的那一套来要求学生,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同时他还必须对自己所不能容忍的学生的言行举止“一并笑纳”,长此以往,必然生出与学生交流的“条条框框”,从而抹杀了师生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而做一个不完美的老师,首先可以让自己回归到“人”的层面上。既然是人,就必然有自己的好恶,这种“好恶”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就是一种“平等”。因为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违背“人”的底线的行为和言论手下留情,可以直接对这些学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种表达恰恰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君不见,受欢迎的校园小说中的班主任往往不都是和学生一样具有一些“叛逆”?而这种“叛逆”会让学生承认你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的“人”,从而拉进彼此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笔者所带班级中曾有一名女生很爱打扮,也很会打扮。但有些打扮不太适合高中生。有一次,笔者将她找到办公室,从服饰搭配入手,和她一起探讨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搭配,该生谈得兴高采烈,而对她的穿着打扮,笔者只字未提,但从此笔者再也没有见到她穿与高中学生不相称的衣服。毕业以后,她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有一段话我记忆犹新:“老师,从你那儿,我不仅感受到了老师的严与爱,更明白了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在你身上,没有教师自以为是的尊严,有的是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人的良苦用心。”其实,我只是把我不喜欢的东西表达给她而已。做一个不完美的教师,建立真正“尊严”的师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古以来,教师似乎必须做一个完人,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万万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自我约束。然而看当今社会,教师还能做个“完人”吗?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已经不再关心谁是雷锋,谁是孔繁森,甚至不知道他们自己是谁。他们很冷漠,他们并不愿意关心别人,包括他们自己的亲友,他们的老师,更不关心别人,他们的心中只有他们自己。他们是被家长逼到学校来的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还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想想孔老夫子还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可不教也”,而现今的老师呢?明知是石头还得当鸡蛋孵。不仅如此,曾经温暖的教育环境如今也已经冷冷了。我们不会再看到家长对老师的尊敬,看到的是“孩子不好就是教师无能”的冷脸,是“我交了钱你就要把我孩子教好”的冷漠;我们不会再看到领导对勤恳老师的赞赏,看到的是“现如今老师多的就是”的霸气,是“不想干就走人”的霸道。老师们为了应付不断更改的教育方案,为了愈演愈烈的升学大战,不得不愉快教学,鼓励教学,甚至是哄着学,求着学。为了督促学生的学习,放弃自己的休息娱乐时间;为了他人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弃自己的家庭和子女。试想想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我们的教师还怎能说一是一,还怎能捧出“严师高徒”的古训呢?与其如此,倒不如承认我们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老师,让所谓的“师道”成为历史的尘埃。承认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教师,也就表明了我们也是社会的人,我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