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1、选题背景(含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与意义。1.1国外研究综述再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管理理论出现的时候,而当时“使流程最优”最接近“再造”的思想。19世纪80年代末期,泰勒大力提倡管理者利用流程再造的方法寻找最好的执行工作流程,来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这方面看,再造无疑回应了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信条。当然,根据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细化工作才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手段,进行流程管理还不太可能。国外对BP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研究最早倡导BPR理念的管理大师是美国的MichaelHammer博士。1990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ReengineeringWork:Don'tAutomate,Obliterate》。他的这篇文章给世人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启示:很多习以为惯的做法(即流程)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删除不必要的过程而进行流程的改进和优化。可以认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流程再造运动的展开。在1993年,Dr.MichaelHammer和JamesChampy又合作出版了一本更有影响力的著作:《企业再造:企业革命宣言》(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aManifestoforBusinessRevolution)。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BPR的概念:BPR就是针对竞争环境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各项当代企业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戏剧性的改善。在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流程”是企业关注的四个核心内容。Champy和Hammer指出,美国虽然经历了目标管理、Z理论等,但未能实现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因此,应当改造原有业务流程来适应未来生存发展。William\^611113丨1〖7】和CraigJ.Cantoni18】指出开展BPR的迫切性和必要性;Mark.M.Klein丨9】、Aymond丄.Manganelli丨w】等则对BPR的定义进行了剖析,指出BPR为了优化生产能力和组织的工作流程,而对其战略性、政策、能增值的企业过程及支持的系统和组织结构进行迅速和根本性的再设计。他们突出强调了BPR的“再造”和“创新”特性及其与其他连续改进方法的区别;其后,又有Haiis.D.Allender[n〗等多人对这种区别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化。(2)实施研究Kettinger【12】在1995年提出了实施BPR的框架模型的五个因素:信息技术、流程、组织、管理、人员。而且指出流程是BPR的核心,包括组织间、职能内部、组织内部跨职能三种流程,并涉及了四个子系统:组织子系统、人员子系统、信息技术与技术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甘契卡南(A.Gunasekaran)和南斯(B.Nath)【13】在文章中主要探讨了信息技术在BPR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一个概念上的模型來描述信息系统在BPR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制造过程中需要集成的功能模块的类型。恩(Illnh萨卫(OmarA.EISawy)和亚历山大•哈尔什(AlexanderHars)【14H寸论IT在BPR项目中BPR软件工具的用途,认为BPR软件工具与项目的有效性相关而不是与项目的高效性相关,提出BPR软件工具成功或有效的关键因素是:流程描述的清晰程度和流程分析的特征性。马提(MarttiLaunonen)和佩卡(PekkaKess)[15]运用案例分析法阐明在电力行业的五个不同制造单位的业务流程再造中,团队所充当的角色和所需的职业技巧,调査集中在BPR的39个团体和232个团队。JoePeppard和PhilipRowland1161总结出了BPR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主要有:资金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流程的优先度、再造目标、可行的实施方法、高效的团队、并将顾客和供应商也纳入再造的范围、信息技术及注重人的因素等。成员中的团队角色、职业能力和培训需求。调查结果认为团队所需的技能包括团队合作、团队组织、会议主持、项目评估、技能创新和资料调查等。(3)评价研究LynchandCross1171则提出了一个层次模型,以企业形象目标层,市场和财务等为指标层,以柔性、数量、顾客满意、生产率、交货时间、产品、损耗成本、流程时间等因素评价。ThomasJ和ValeryKanevsky【1849]提出了通过对企业关键流程彻底地改进从而提高顾客对服务、产品的满意度,最终增强企业流程能力的目的。但没有提出比较系统的业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Bond1201则研究指出,目前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