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 1:海尔电器进军卡罗来纳州 2003 年,当很多美国公司总裁看中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试图将制造业转向中国时,中国最知名的企业之——海尔却对此此实施了有效的反击。海尔将其一部分冰箱制造转到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东北部的一些小城镇,由美国工人生产,目的是想让海尔像惠而浦和美泰克一样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并且这样做也可以节约运输费用。 对于一个年收入85 亿美元的公司,这个新分厂是海尔开拓在美国的前景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分厂于2000 年建成,造价4000 万美元,目的是为了灵敏地回应美国零售商的需求。海尔公司的一位资深副总经理戴维.帕克斯说,零售商们的存货量小,但现货售完后,他们希望可以及时补充,而从亚洲船运需要长达6 星期的时间。帕克斯说:“分厂的建立非常合理,当你使用船运时,你同时也做了一些无用之功。”在国外建立分公司不仅可以节约金钱,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使中国有至少50 家公司进入全球500 强,但根据目前的官方数据,仅有11 家公司在500 强之列。 2003 年,海尔公司使其总裁张瑞敏先生备受媒体关注。张先生常说自己是中国的杰克.韦尔奇,他将缺乏生机的国有企业转变成生机勃勃的家用产品巨人的事迹已经被制作成电影。许多中国人崇拜的对象已由革命家转向主管人员,所以张瑞敏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中国的英雄。海尔美国分厂的成立是经济和文化双方面的胜利。但是,想从惠而浦和美泰公司手中赢得市场并不容易。贸易杂志Appliance 的编辑黛安娜.里奇说:“人们倾向于购买他们熟知的品牌,在美国,每个人都知道惠而浦、美泰克和Frigidaire,亲人们是购买他们的母亲或祖母购买的品牌。” “有些人甚至不能正确说出他们所购买的产品(海尔)的名字,”海尔的里奇女士说,“在自已的家中捅有一个连品牌也说不清楚的商品,也不是件坏事。” 很多情况下,人们将Haier(海尔)读成Higer(更高)。海尔这个来自于中国青岛品牌已经在美国的货架上取得了一定的位置。根据麦肯锡——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数据,海尔在美国销售三年以后,它已经取得了美国微型冰箱销售量的1/3,而且它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取得了美国冰酒柜一半的销售市场。2002 年,海尔的销售量10 万台,占美国冰箱销售量的2%,截止到 2005 年,海尔已经取得了美国冰箱市场1/10 的销售量。美国人发现海尔的性价比很高。 在捅有6000 人口的小城市卡姆登,此地的美国公司多处于紧缩或停产的状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