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群中讨论记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各位群友,大家好!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包括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两个层面,科学教学应以科学兴趣为求知本能,以科学方法为探究核心,以科学知识为概念核心,以科学精神为理念行为。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愉快,课堂氛围愉悦,大部分学生有成功感,课的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及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要实现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有效的学”远比“有效的教”意义重大,要想在以活动为主线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有效的学”,必须既关注教材的学问逻辑,又关注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实现教材的学问逻辑与学生的思维逻辑相结合这一目的,驱动性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解决的是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是实现教材的学问逻辑与学生的思维逻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这是一个切口较小、操作性较强的问题。我为什么会提出研讨这一问题,原因是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发现,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在需求,往往是一节课下来后,学生探究得很热闹,却不知为什么探究?探究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的科学课许多时候都是老师要我学而不是学生出自内心的“我要学” 驱动性问题既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又要拉近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我曾在一次听课中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小学科学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探究得很开心、热闹,但当老师说要把看到的记下来时,那张记录纸从学生A 传到学生B,再从学生B 传到学生C,学生C 又将记录纸传到了学生D,最后记录纸回到了学生A 手中,最近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