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024 雨水节气的来历和养生知识 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合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雨水节气的来历和养生学问,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雨水节气的由来 雨水是 24 节气中的第 2 个节气。每年的 2 月 19 日前后,太阳黄经达 330 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 2 月 18 日或 19 日开始,到 3 月 4 日或 5 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 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 5℃上下,华南气温在 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 0℃以下。雨水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 2 月 18-20 日),节气时段为雨水日起,到惊蛰日前(公历 3 月 4-5 日)结束。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慢慢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 雨水节气养生常识 起居养生 雨水时节尚属早春,此时大气乍暖还寒,气温尚低,且昼夜温差转变大,湿度增加。雨水时气温虽然不像寒冬腊月时那么低,但由于大气转暖,人体的毛孔开始打开,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降低,故人们不应急于脱去冬衣,要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素有关节痛的人,更应重视肩、腰、腿等部位关节的保暖,以免寒湿之邪外侵而引发疾病。 饮食养生 省酸增甘以养脾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节气宜少吃酸、多吃甜味食物以养脾。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人在春季肝气简洁过旺,太过则克己之所胜,肝木旺则克脾土,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阻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因此,雨水节气在饮食方而应留意补脾。甘味食物能补脾,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原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损害。故雨水饮食宜省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糯米、核桃仁、虹豆、扁豆、黄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