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4 堂财宝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 陈志武 第一局部 陈志武的“私塾〞教案 熊晓鸽 和志武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却是一见如故——记得是在哈佛商学院的一个研讨会上,身处美国,乍闻乡音,由异域见老乡的亲切感而萌生的信任和坦诚,在几番你来我往且多半是在饭桌边进行的探讨和沟通之后,迅速升华成一种相见恨晚的知交情谊。于经商之道,我是半路出家,尽管在投资界摸爬滚打近二十年,积攒了无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实战经验,却常常觉得难以“以理服人〞,让国外的同行透彻地理解风险投资界的“中国特色〞,从而明了我们这群当初的“外行〞何以曲径通幽,最终奇迹般地“猴子称大王〞,在这片风险投资的“不毛之地〞小有建树。志武是地道的学院派,却能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美国那套经济学原理,诠释中国种种光怪陆离而又光辉璀璨的经济现象,从一堆乱麻中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抽出其理论依据,也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常常笑着感慨: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本书。于是恳请志武将他读到的、或者他自己刚刚写完的好文章发电邮给我,让我这没时间读书的人,也能一目十行地概览当今经济学界的潮流与风向。 在世界经济动乱不安的今日,我们每天都会听到来自经济学界的不同的声音。从这些迥异的声音中,依稀可辨他们不同的背景:效劳于政府部门的经济学家们多少都有为其政党政策辩护之嫌;来自金融机构的首席分析家们更是殚心竭智不遗余力地为其公司和客户摇旗呐喊;唯有少数来自学院的学者们,虽然也难免学派学术之争,但至少保持了相对的利益超脱与立场中立——只要我们保持兼听那么明的警醒,便往往能从他们严谨治学的讨论成果中大获教益。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珍惜与志武这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也始终将志武的文章和着作视为了解经济学界风云变幻的最直接可靠的信息源。 然而,?24 堂财宝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在志武的着作中是如此与众不同。它不是一本讨论高深莫测的金融数理模型的鸿篇巨制,甚至也不是一本循规蹈矩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这是一位世界知名学府的金融学教授为他 12 岁的小女儿度身定制并因材施教的“私塾〞教案,是一位满怀爱心的父亲,与一个对未来充满野心、雄心与好奇心的少女的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平等对话和智慧沟通。仿佛一对醉心于探宝游戏的父女,父亲循循善诱,女儿孜孜以求,他们在人们熟悉的富豪名企中寻找成功的人格特质和商业模式,从小女孩热衷的糖果店漫谈到“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