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的第五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金属、塑料、纸等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课内容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了解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二是认识木头。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要帮助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也有两个:一是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二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在探究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能充分运用实验数据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知阶段,所以通过呈现一些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2、过程与方法: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教学难点:掌握沉浮实验的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五、教法:1、采用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2、采用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六、学法: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木头的特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七、教学准备:水槽、过滤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