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国际新闻社〞复活 专门批发“记者证〞(组图) 这些粗制滥造的“记者证〞是赵克平让手下人制作的。赵克平指认假记者证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也许在不久前,当你在百度、谷歌或者其他搜索引擎中嵌入“国际新闻网〞字样,网页中就会跳出一行诱人广告:“人人做记者,随心发信息。〞只可惜,到了今年 6 月 29 日,随着法槌落定,赵克平被依法判刑,一个“人人做记者不是梦想〞的神话终结了。复活的“国际新闻社〞今年 38 岁的赵克平毕业于山西大学新闻系,曾供职于山西某新闻单位,后辗转来到北京,仍然从事传媒工作。2005 年 11 月 28 日,赵克平通过一家中介公司在香港注册了“国际新闻社传媒集团〞,简称“国际新闻社〞。乍听起来,别人会认为,有这么响亮品牌的公司一定颇具实力。事实上,身为“总裁〞的赵克平根本不在公司上班。公司上下只有一个人,就是他雇用的秘书,负责接听 。遇有事情时,这个人就把 转给赵克平,由赵克平处理。公司的营业场所是租赁的,面积只有 10 余平方米。时隔不久,“国新社传媒(北京)〞宣告成立。赵克平自制一份授权书:兹授权国新社传媒(北京)全权代理国际新闻社在中国大陆的一切业务。赵克平由此到达了“借壳上市〞的目的。根据赵克平在侦查机关的交代,国际新闻社传媒集团与国新社传媒(北京)经营权并不一样。前者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出版、音像制作、销售、互联网效劳、广告、筹划、新闻采访、新闻刊物出版等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等;后者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书刊资料编辑、文化产品销售以及企业形象筹划等等,并不包含新闻采访和新闻刊物出版。但是,赵克平还是借此干起了“老本行〞。“国际新闻社由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杰出新闻记者、新闻学家范长江创办,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讯社,简称‘国新社’。〞赵克平这样介绍自己,“1937年冬上海沦陷,社址迁到香港,改名国际新闻社,由恽逸群负责;后迁桂林,成为全国通讯社,正式对国内外发稿。1945 年日本投降后,国新社在香港重建。〞赵克平还吹嘘说:“国际新闻社在香港九龙、美国纽约、韩国汉城、日本东京等 40 多个城市都建有自己的新闻大厦、卫星传输系统。目前,国际新闻社在国内已签约的发稿媒体有189 家,稿件采纳率在 30%以上,国外发稿的媒体有 2160 多家,分中、英、法、俄、日、印等 20 余种语言,日发稿量在世界通讯社前列。〞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个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