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童年往事》电影优选观后感 《童年往事》电影优选观后感 一直到今日,我还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还有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 “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我父亲是广东梅县人,民国三十六年,我出生第四十天的时候……” 看过的人一定知道,这是电影《童年往事》的开场白。 电影是以侯孝贤导演童年至大学联考前的回忆自述为背景主轴的一部电影,有很强烈的自传性色彩。 故事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悲兴奋乐,面临生老病死之泰然的豁达态度,透露出台湾人敦厚本质,以及对生命成长的关怀,亦属于一个时代的特别记忆。 这部电影相对来说是私人化的,是他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只是经过了一定的润色和修改,在某些地方做了一些艺术化处理。 侯孝贤在广东梅县出生,后来全家随父亲移居台湾。他的父亲本以为只是暂住,可是 1949 年以后就再也没能回去。在他 12 岁时父亲病逝,17 岁时母亲也去世,隔了不到 1 年祖母也去世…… 看他的个人资料,简直就像在看电影的介绍。 侯孝贤特别喜爱使用长镜头、空镜头与固定镜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故事,是他电影的一大特色。《童年往事》当然也秉承了这种特色,有大量长镜头和空镜头,具有鲜亮的个人风格。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这部电影的镜头都很优美,像潺潺流水的小溪,也像淅淅沥沥的细雨。 由于是自传性质,而且采纳回忆自述的风格,很多人看了之后会感觉电影比较琐碎。 我曾提到过关于「留白」的作用,这也是侯孝贤特别擅长的一点。《童年往事》看起来琐碎,实则是留白较多,假如情节是一颗颗珠子,那这部电影确实缺少了串珠子的那条线。 这条线实际上是存在的,是观众握在手里的。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远远好于直白地讲出来。比如祖母心心念念要回大陆,可从台湾怎么可能走回大陆呢?但是电影不会明说这一点,紧接着下一个镜头,祖母就又在家里坐着做银钱了。 于是观众就懂了。 片中类似的处理还有很多,让这部电影的观赏性、文学性都大大提升了。这就是影像的魅力。 在电影里,阿孝的亲人们相继去世成为他生命中的几个重要的转折点。 阿孝从什么也不关怀的小屁孩,到青少年阶段“无恶不作”的小混混,再到最后的成长。 电影虽平淡而琐碎,但观众仍可感受到非常浓厚的真情实感。 父亲去世时,阿孝还太小,不懂死亡是什么。可父亲去世于他不会真的毫无影响,进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