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科编写的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 8 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关爱他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助人或者被人帮助的经历,但还是需要通过回顾这些经历及其体验,进一步激发帮助他人的意愿,因此,本课确定了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目标。本科从正面案例引导,包含三个内容,自己关爱他人和被他人关爱的经历,生活中隐藏的关爱以及雷锋的故事,活动元设计的是一个献爱心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 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因素,学生公共生活必备的情感,但在关爱内涵,关爱方式上,三年级 学生并没 有深 入 理 解 。在现 实 中,学生会以为 只 有在某 种 特 殊 时 刻 或突 发重大 事件 情况 下 ,才 需要献爱心。认 识 不 到 关爱,就 在平常生活中,就 在他人需要时 ,更 多 的是自己能够 为 他人做 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 此,教师 要充 分利 用 教材中呈 现 的事例或结 合 本班 学生情况 替换 的事例。让 学生通过这些经历及其体验,感受 如 何 去 传 递 爱。教师还应 尊重将 课堂 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接 。学生在其生活中都有一些关爱他人或被他人关爱的经历,教师 应 充 分利 用 这些生活经历。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将课堂教学中所思所得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课堂教学真的可以对其生活产生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 2.情感与态度 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小组交流汇报、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不同的爱,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教学难点:明白关爱他人的行为是不分大小的。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最美瞬间 1.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画面经常一瞬而逝,所以老师常常用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老师精心准备了几 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