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德育课程开发和学科德育的渗透性不强 中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德育实施方面的问题。德育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如何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化使德育得到更好的落实,这其中需要有很好的载体。课堂是中学德育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而课程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中学德育课程是中学德育内容与现代课程形式的组合方式。 关于德育内容和课程形式的组合上,目前我国德育研究中基本上存在两种组合方式:一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所谓“小德育”即指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而“大课程观”即“经验”本质观,即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总和。二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所谓“大德育”即把德育理解为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小课程观”即“知识”本质观,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知识及知识体系。把德育课程理解为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科目及计划。其中狭义的德育课程即指具体德育课程科目,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等,广义的德育课程指所有德育课程科目的总和。这两种德育课程的组合方式均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组织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内容理解的偏差,而第二种组合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课程本质理解的局限。无论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还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都不能充分揭示中学德育课程本质。只有“大德育”的“大课程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小学德育课程本质,即德育在课程方面要做好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 当前我国在德育课程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 、德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首先,德育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教材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德育教材中对知识体系与意情教育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能力因素的重视,学生的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往往被忽视。其次,德育课程内容的频繁变动。以思想政治课为例,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一书的统计:建国后北京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变动共计有3 3 次,其中1 0 次发生在1 9 7 6 年以后。从全国范围看,仅 1 9 7 6 年以后大的变动就有3 次,除了这几次大的变革之外,小的修订和调整的次数远大于3 次。思想政治课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相应和适当的调整,本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此频繁地变动大纲、教材等,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教材频繁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