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智模型理论的网络分类理解机制研究(以电子商务商品搜索为例) 文 献 综 述 心智模型来自国外的mental model,在国内也有其它多种翻译,使用较多的是心智模型、心智模式、心理模型、思维模型等,本文中统一采用“心智模型” 的叫法。 心智模型影响我们看待周边世界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采取何种行动。因为这些“想法” 都存在我们的心中,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称为“心智” ;过去的经验形成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它不易察觉,不易改变,故成为“模型” [1 ]。 1 心智模型基本概念 1 .1 心智模型定义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概念最早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 Kenneth Craik 在1943 年提出,用以表示一个系统的内部表征(internal representations),指那些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的,影响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面对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陈见和印象 [2]。 白新文等指出,心智模型的研究主要在人类工效学和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这两个领域进行[3],但从现有研究看,心智模型已经扩展到许多学科领域。下面就列举几个学科,从各领域研究角度解释什么是心智模型。 1 .1 .1 认知心理学 自从 Craik(1943)第一次提出心智模型这一概念起,认知心理学很多学者就对其投入了较大关注。大多数心理学家将心智模型当作理解人类感知、认识、决策以及构建行为的一种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对它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大脑推理与概念发展上,更为从个人内心和知识状况来阐释。 个人知识的局限性、个人不能完全作出准确的预期以及个人行为受到限制。因此,个人在决策时依赖于心理过程。诺斯等人将这种心理过程称为心智模型,并将之定义为用于解释环境的内部表征,它由人的认知系统为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立[4]。 文献[4]Luria(1973)指出,心智模型介于知觉和行为之间,是最高的知识表征模式[5]。Williams(1983)认为心智模型,也称为“知识结构” ,是一些相互关联的心理对象的集合,是它们与其它对象相互关系状态,以及一系列内部因素的外显表征[6]。Staggers 和 Norcio(1993)心智模型是视觉上结构化的主题,由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组成[7]。Wozny(1992)指出,心智模型包括根据归类和关联组织而成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8]。陈述性知识如与任务相关的事实、数据、概念;程序性知识如操作序列、操作过程[9]。嘉德诺研究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而写成的《心灵的新科学》(The Mud’s New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