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读书人是幸福人【教学要求】1、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2、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的相关联系。3、能对文中某些内容作注释,逐步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我想做个调查,大家都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么?(多数同学说“是”)那么,北京大学的王冕教授却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3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读书人是幸福人》,来改变你们的这种陈旧的观点。二、教学过程:这是谢冕教授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的北京《中华读书报》上。后来收入《永远的校园》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者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所以在理解本文的抒情和议论主题时,就要先从“北大”说起了。(一)快速阅读: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给大家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来体会作者的读书的幸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2、集体合作、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和结构。首先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由什么作用呢?来看第3段,第3段得中心句是那一句?“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作者说: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4)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读到这里,回忆一下刘心武的《十首足矣》。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唐诗选举”,结果投票者从上万首唐诗中选出10首来,评选出了10首“最受欢迎唐诗”。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仅仅是因为这个活动么?不是!真正促使作者写作的动因正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美好人性和良知的呼唤,以及优秀文艺作品对人的心灵的陶冶。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名主题。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6)文章结构:总——分——总(二)、写作特点:(板书)1、论述性散文——夹叙夹议——以议带叙2、文章层层推进,逐章显志,把读书能从时空角度扩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拥有这一核心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三、总结与引申:我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大家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的?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大家有没有看过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以及中国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