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怀安各镇历史沿革

怀安各镇历史沿革_第1页
1/14
怀安各镇历史沿革_第2页
2/14
怀安各镇历史沿革_第3页
3/14
怀安各镇历史沿革 怀安城 ——怀安城,号称“东拱神京、西连古晋、南屏三辅、北镇九边”,距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 怀安城位于怀安县南部,在汉时属上谷郡夷舆县,后并入下洛县(治今涿鹿县)。自魏至隋,先后属代郡、燕州大宁郡、北燕州永丰郡、涿郡地。唐穆宗长庆二年(8 2 2 年),又于今洪塘河中游南岸旧怀安村西北筑城置县,并取 “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定名怀安县。自此,除日伪时叫过 “万安县”外,怀安名一直未变。 明洪武三年(1 3 7 0 年),明军攻取怀安一带后,出于军事需要,废怀安县建置,在治城设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1 3 9 0 年),废千户所,置怀安卫。洪武二十五年(1 3 9 2 年),因旧城垣严重破损,规制狭小,不利战守,便在旧城西 20 里的“高明夷旷”之处营建新城,并于洪武二十六年(1 3 9 3 年)二月移卫至新城,戍兵镇守。这就是今天的怀安城。明永乐二十年(1 4 2 2 年)保安右卫也由阳原东城移驻怀安城。 清康熙三十二年(1 6 9 3 年),改卫为怀安县,治所仍在怀安城。怀安城择址于道路交叉点上,洗马林、柴沟堡,经怀安南川“腹地”由东北口或水沟口入阳原、蔚县的南北要道,和由宣化沿洪塘河西行,经枳儿岭隘口到天镇、阳高、大同的东西要道在此交汇。在此筑城,屯兵镇守,即可 “南屏幽燕,北镇九边”。 怀安城按标准卫城规制建造。据《怀安县志》载:城周长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顶阔二丈,底厚三丈;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城铺 5 3 间;城门四座,东门称“迎恩”、南门称“永安”、西门称“思惠”、北门称“宁朔”(清时改称“镇虏”);角楼和城楼均为砖木结构,并按“五脊、六兽、跨山瓦、杨飞翅”的标准建造。四个城门建于东西、南北相对处,各成一直线。为了加固门体,紧贴城门里口左右,各加筑一堵宽 3 米,厚 6 米,高 1 0 米,以砖石包甃而成的护城墙,与拱形门洞紧密连接,形成坚实、宽畅的门顶台。城门外均建有长宽各4 5 米,墙高、宽与主城墙相同的方形瓮城,东西瓮城门向南开,南北瓮城门向东开。 怀安城曾有两次大修。第一次在明隆庆二年( 1 5 6 8 年),宣府都御史王遴奏请朝廷重修怀安城并包砖;第二次是在清乾隆五年( 1 7 4 0 年),因水沟口河山洪暴发,冲毁城西南角并淹没城内许多民房,时任知县杨大崑募民修城,并捐己俸禄筑河堤以绝水患。 怀安城遗址 怀安城的营建有以下特点: 其一,据传该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怀安各镇历史沿革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