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兰亭集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1自然段,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2.能理解“信可乐也”所产生的原因。【重点难点】重点:通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难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板块1.预习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癸丑(2)会稽(3)禊事(4)激湍(5)流觞曲水(6)游目骋怀(7)放浪形骸(8)临文嗟悼2.序,3、读文本,填空。(1)王羲之字逸少,著名的书法家,有“”之称。他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世称。(2)《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的更大成就在于书法艺术。它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历史上被称作“”。课堂互动板块阅读一段,完成以下内容1、古今异义列坐其次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2、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足以极视听之娱3、重点实、虚词(1)少长咸集()(2)茂林修竹()(3)列坐其次()(4)是日也()(5)俯察品类之盛()(6)所以游目骋怀()(7)足以极视听之娱()(8)信可乐也()4.《兰亭集序》中对兰亭美景的描写有哪些句子?请找出来加以背诵。5.《兰亭集序》写作的缘由是什么?作者在文中都写了什么内容?课后巩固板快1、背诵第一段,并默写下面的句子。(1)群贤毕至,。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2),,亦足以畅叙幽情。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整理并巩固文言字词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兰亭集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2、3自然段,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2.能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表达的生死观。【重点难点】重点:通读全文。难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及对作者生死观的理解。课前预习板块1、通读全文,根据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在书上作记号)2、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关键词,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课堂互动板块一、仿照第一课时,找出2、3自然段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虚词等。二、读课文,思考1.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是怎么描写的,有什么作用?2.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议论?【知识链接】美文:字里行间的洒脱(诵读吧,语文之美始于诵读)一千七百年的春秋,可以抹灭什么?可以抹灭肉体的存在,可以抹灭庸俗的记忆,可以抹灭一切物质的载体。但唯一永生的,是他飘扬的灵魂与同样飘扬的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舞出生命的飞逸。但对他,书法仅仅是精神的承载。一千七百年以后,纵使音容笑貌已然化为尘雾,那篇惊世骇俗的《兰亭集序》中,依然保存了他所有的自由洒脱。王羲之,书坛中太阳一样的人物。他是临沂人,而我的老家也在临沂,算是老乡了吧。但他一定不知道,一千七百年后,有这样一位他的老乡,心怀着崇敬仰望着他。仰望着他飞扬的笔触,飞扬的字迹,飞扬的灵魂,飞扬的心。那年的三月三日,一个惠风和畅的暮春之日。风是多么轻柔,拂动着帽子上长长的飘带和轻薄的衣襟,波浪般缓缓展动。那年的三月三日,天朗气清。兰亭是美的,流水是美的,酒觞是美的,人更是美的。这么多的文人名士来了,有谢安,有孙绰,王羲之更是带着儿子欣然前往。羽觞在弯弯曲曲的小水道中时停时进,大家在水道旁随意坐下,羽觞停在谁面前谁便需即兴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巨觞。《兰亭集》就此而成。三十七首诗,篇篇光彩照人。如此美的诗篇怎能不作序于是,王羲之欣然提起笔,在美酒美景美文的三重催化之下,《兰亭集序》一气呵成。他写得洒脱,写得无拘无束。所有的兴奋、感慨在这一瞬间喷涌而出,幻作他行云流水的笔锋游走于宣纸。他是快乐的,否则他眼中的兰亭怎能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晚春的日光透过竹叶之间细细小小的缝隙洒落到宣纸上,伴着他灵动的笔触,闪闪地跳动。他忘我地书写着,文思泉涌。右军本就是一个自如的人,曾经如此,现在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