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护理学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与适于急诊医学及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我国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涵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主要研究包括急诊和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可追朔到 19 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实践。1854~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 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 38 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 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在救护伤病员的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点。 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雏形。1923 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1927 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伤员。二战以后护士短缺,迫使人们将术后患者集中在术后恢复病房救治,明显的救治效果使得到1960 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当时北欧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而将其集中辅以“铁肺”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此后,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美国巴尔的摩德莫医院麻醉科医生Peter Safar 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为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到60 年代末,大部分美国医院至少有一个 ICU。 此时,随着电子仪器设备的发展,急救护理也进入了有抢救设备配合的新阶段。心电示波、电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的应用,使急救护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得到相应发展。70 年代中期,在国际红十字会参与...